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始终深受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宠爱。近百件钧瓷艺术精品即将集聚申城。由刘海粟美术馆文化友人协会、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主办、上海记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宋韵·元风:中国当代钧瓷大师艺术展”将于2014年5月1日起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00件,展品汇聚了承载着钧瓷发展史的唐、宋、元、清代的瓷片,向世人勾勒一幅清晰生动的钧瓷技艺发展演变的图像。同时集中展示来自钧瓷故乡河南的四位艺术大师晋佩章、晋晓瞳、刘富安、梅国建的钧瓷精品力作,旨在推出我国钧瓷艺术这张响亮的文化名片,使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承。它作为皇家专属用品的历史早已不复存在,而是亲和地走向了千家万户。
钧瓷始于唐代,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窑变铜红釉——钧瓷,在北宋徽宗时期成为御用珍品,在禹州市设置官窑。北宋灭亡,宋钧官窑烟消火灭。元朝统一中国后,钧瓷窑变艺术得以在全国传播延续。在之后至明初的一段时间内,地处中原的禹州受战祸兵灾之苦,钧瓷没有得到复苏。钧瓷艺术在销声匿迹数百年后的清朝未年开始缓慢复苏,直至建国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迎来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机缘。
钧瓷发展复兴历经几十载春秋,在老一辈钧瓷专家及传承者的努力下,宋代的钧瓷技艺得以恢复,古老的钧瓷艺术终于全面复苏,钧瓷的技艺有了更大的发展和突破。从钧瓷故乡河南不断涌现出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晋晓瞳、刘富安、梅国建是当代钧瓷艺术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传承了传统的钧瓷技艺,更是凭借个人精湛的制陶技术与深厚的艺术底蕴创作出了独具匠心的钧瓷精品,他们的名声因而享誉国内外。
开展当天正逢“五一”小长假首日,将展出至5月11日结束,欢迎广大观众前来一睹古老的钧瓷艺术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展览情况
展览海报
展览背板
展厅一角
展厅一角
时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张坚于展厅与承办方探讨钧瓷制作的工艺流程
展览现场
作品赏析
《鹰》 刘富安作品
《益寿瓶》 刘富安作品
高480mm 口徑108mm 足徑143mm
益寿瓶,又名《异兽瓶》,吸收梅瓶和传统虎头门环的艺术特点设计,以饕餮
瑞兽为饰,蕴含“延年益寿,平安祥和,镇宅避邪”之意。造型古朴端庄,庄重大
气。釉质浓润古雅,肥厚玉润,釉层丰满,润如凝脂,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釉色
极为罕见,釉色以玫瑰红为主,兼有天青色彩对比强烈,似霞光满天,灿烂夺目。
伴以细密如鳞的开片纹路,形成了“胭脂林障,翡翠山屏”的独特画面,进一步增
添了釉面变幻莫测的效果 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
大方,精致恢宏,斑斓耀目的浩然之气,为钧窑窑变艺术罕见之珍品。
《橄榄瓶》 刘富安作品
高570mm 口径46mm 腹径169mm 足径100mm
此瓶造型优美挺拔,恢弘大气,线条自然流畅。釉质温润细滑,活而多变,层
次繁多,富有立体感。釉层润如凝脂,浓润丰满。釉色幽雅飘逸,由深浅不等的蓝、
紫色混合交融,丝状渗化,形成了青蓝错杂,红紫掩映,五彩渗化,交相辉映的瑰
丽色釉,并形成珍贵细密的兔丝缕,自然含蓄,丰富生动。隐隐透出的自然窑变景
观,惟妙惟肖地应了“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篓,夕阳
紫翠忽成岚”的千古绝唱,美轮美奂,达到极致。为钧瓷窑变艺术的又一经典力作,
可谓“一绝涵纳天地秀,千年独得鬼神工”,百窑难求,万里挑一,为罕见的钧瓷
窑变精品,弥足珍贵。
《蜗牛洗》 刘富安作品
高90mm 口径255mm 腹径288mm 足径191mm
此瓶创新造型,手拉坯成型,线条饱满流畅。外壁堆塑一上爬的蜗牛,生动形
象,栩栩如生,有“风雨无阻,永攀高峰”之意。釉质莹润透活,开片如鳞,引人
联想,独具韵味。釉色变化独特,以藏蓝色为主基调,蟹壳青、宝石蓝、玫瑰紫诸
色相互交融错落,散发出宝石般深邃璀璨的光泽,器身遍布大小不等,密集的红色
点状鱼子纹、珍珠点,丰富生动,微妙神奇。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有
巧夺天工之美。